職業教育學習領域

學習目標:

1. 讓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業性向類型、興趣及能力,發展個人職業的專長;

2. 透過各類型旳工作專項訓練,協助學生建立基礎的工作知識及技能;

3. 培養學生正面和良好的工作態度與習慣;

4. 透過工作體驗計劃,學生能認識實際職場環境及工作要求,為本校畢業生作好準備。

 

課程架構:  

職業教育科是中一至中六的科目之一,課程由三個學習範疇組成,包括:職前概念、職業技能、職業知識及態度等。課程內容如下:

 

課程特色:

1. 根據社會發展,適時豐潤學生學習的涵蓋面,依據學生能力及興趣,發展多元化的工作體驗。

2. 於設計及進行課堂學習時,加入(CRS) 基要學習元素,師生間建立有效溝通Communication、互信關係Relationship及具結構的組織學習 Structure(CRS)的課堂氣氛。例如:以程序圖卡作為視覺提示及與學生溝通的工具,將複雜的工序,按步就班以簡單的程序圖像作分拆教學,建立學生完成工作的自信心;

3. 因應學生的能力,設計不同的教材教具,鼓勵學生完成工作,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均有機會在同一學習主題下,完成不同程度的學習目標;

4. 透過日常流程,提供機會讓學生實踐所學的職業技能,如:於宿舍午膳流程訓練期間,學生擔任飯堂服務員,負責將飯餸分派給學生;

5. 透過工場週,模擬學生畢業後的工作環境,根據學生能力,安排適切的工作,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的職業技能,於工場週實踐,如:包裝、清潔、銷售等。

6. 包含「功房」元素,並與校外導師協作,依據學生的能力及特性,發展出具特色的工作技能及態度,包括:種植訓練、手工藝訓練等。另外,學生於課堂製作的成品,如:乾花擺設、蝶古巴特手工藝品、養耕農作物收成等,編排於不同時段銷售,如:放學後校內擺賣、賣物會,藉以擴闊學生的工作體驗。

 

教學策略:

(1) 模仿法 (Modelling)
首先,教師會向學生示範所須學習的工作流程。然後,讓學生模仿教師示範及根據指示完成工作。

(2) 工序分析法(Task Analysis)
教師按學生能力及需要把工序分成若干小步驟,再按既定次序教授學生,如學生在學習上仍遇上困難,教師會將工序再分柝成更細小部分,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教師所教授知識及技巧,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。

(3) 連鎖法 (Chaining)
教師於教學前將所教技能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一連串的步驟,如:編寫教授學生穿鞋及脫鞋時,可將所需的技巧按先後次序排列成一連串的步驟,並配合不同的學習目標及學習需要運用順序法或倒序法,讓學生能學習穿鞋及脫鞋的技能,及能獨立地完成整個過程。

(4) 情境教學法 (Situated Teaching)
教師依據訓練中心的工作環境及內容,設計出多樣化的教學和學習的情環和環境,讓學生透過參與學習活動及置身預設情境中而學習工作相關知識、技能及態度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按工序步驟完成工作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進行職業專項評估項目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進行課室清潔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參與種植課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手工藝創作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於工場日,學生運用薪金購買心儀零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