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學科
學習目標:
1. 發展學生數學的基本知識、技能、態度和情意;
2. 利用數學來建立及解決現實(日常)生活問題及其他學科問題的能力,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;
3. 培養運算、溝通、協作、解決問題和創造等共通能力;
4. 培養對數學學習持正面態度及對數學的興趣;
5.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和信心。
課程架構:
數學科校本課程 「同一課程架構」的理念下,校本數學科課程是依據「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(小一至小六)」和「為智障學生而設的數學課程補充指引(小一至中三) (初稿) (2013)」中的課程架構和學習目標所編訂,並作出調適。
中央課程架構 校本課程架構
課程特色:
1. 骨架方案
– 透過骨架方案,讓學生有較完整的數學經驗,使他們明白數學產物由無到有,由粗疏到精密的演變過程。由此,學生自信心增加、掌握數學的獨特思考模式、明白數學產物的來歷及能循序漸進地深化數學語言的運用。
參考骨架方案,按學生能力編排教學活動 穿珠的按數取量活動 夾衣夾的按數取量活動
透過電子數數書學習1-10數量 透過按數取量活動,學生把不同數量的圖卡分到相對的數字桶中
教學策略:
圖像教學模式:
– 以全校一致性的圖像模式作為學習數與量的主要教學策略之一,能幫助學生建構及聯繫數字與數量之間的關係,將相對抽象的數量概念具體化,逐步建立學生對數量概念的掌握。
圖像模式(卡通圖) 圖像模式(手指圖)
多感官數數策略:
– 運用觸覺、視覺及聽覺多感官數數策略,以更具體及形象化的方式教導學生數數技巧,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數數學習體驗,提升數數學習的動機及興趣,並藉此深化對數字與數量的理解及掌握。
透過視覺及觸覺的活動,讓學生學習數與數量 透過視覺提示,學生按數字拍亮相關數量的燈
推行數學概念溝通卡:
– 推廣使用數學概念的溝通卡及相關教學活動,以加強學生學習基礎數學概念的能力,提升學習表現。
數學概念溝通卡 非口語學生依老師出示的圖卡,在圖案中找出直線
自學資源: